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猫能预知天气吗_猫怎么预报天气

tamoadmin 2024-09-28 人已围观

简介1.动物气象员嗯要下雨了小狗说什么2.有什么动物会预报天气?3.为什么动物可以预感天气的变化!?蜜蜂能"预报"晴雨?蜜蜂蜜时,出巢早,归巢迟,说明第二天是晴天;如果出巢迟,归巢早,说明不久将有雨;如果连续下了几天雨后,蜜蜂顶着雨去蜜,说明天将转晴了?鱼也是"预报"天气变化的能手?平时,它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是,逢到刮风下雨前,它总是有些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跃出水面?水蛇对天气变化也特别敏感?

1.动物气象员嗯要下雨了小狗说什么

2.有什么动物会预报天气?

3.为什么动物可以预感天气的变化!?

猫能预知天气吗_猫怎么预报天气

蜜蜂能"预报"晴雨?蜜蜂蜜时,出巢早,归巢迟,说明第二天是晴天;如果出巢迟,归巢早,说明不久将有雨;如果连续下了几天雨后,蜜蜂顶着雨去蜜,说明天将转晴了?

鱼也是"预报"天气变化的能手?平时,它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是,逢到刮风下雨前,它总是有些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跃出水面?

水蛇对天气变化也特别敏感?平时,水蛇总是躲在洞中,如果它钻出洞来,横盘在路上不动,或者朝一个方向慢慢地游走,往往是下雨的征兆?这是因为下雨前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增大,给水蛇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它就钻出洞来?

动物气象员嗯要下雨了小狗说什么

燕子低飞,是下雨的前兆。

麻雀不远飞,总是飞飞落落,时而高飞,时而急飞,30分钟到1个小时以后就会下雨。

在野外放牧的牛羊,天晚了也不回家,总是低头猛吃,第二天会有雨。

青蛙是用声带鸣叫的动物,它靠头部两侧的两个小气泡一张一合发声。如果在晴天,由于气温适中,气压正常,青蛙的叫声悠扬动听,很有节奏;如果在大雨快要来临时,气温升高,温度增大,迫使青蛙的声带发声困难,青蛙就会无规律地乱叫。

蚂蚁在森林里向高处搬家,三天以内将会有大雨 “蚂蚁迁窝,洪水必到”、“蚂蚁成干,大雨涟涟”、“蚂蚁满地跑,当天天气好。”

蜻蜒、蝴蝶、蜜蜂、黄蜂、飞蛾等飞虫,如果在飞行时慌慌张张,东一头,西一头乱飞瞎撞,翅膀扇动得很急促,大约在一两小时内也会有雨。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

哺乳动物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l、猪。“猪衔草,寒潮到”。“猪筑窝,下大雪”。这是因为猪的鼻、嘴部无毛,直接接触空气,对寒冷特别敏感,在寒潮到来之前它有先觉,急忙衔草作窝。天气稍冷便把嘴巴伸入草中,再冷些就会全身钻进草里御寒,母猪的反映更为敏感。所以,见到猪街草,就是寒潮即将来临的预兆。

2、狗。“狗泡水,要下雨”。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炎夏时不能靠毛孔散热,只有靠张嘴、搭拉舌头散热来保持恒温。当嘴和舌均无济于事时,便跳到水塘或小溪里泡水,以帮助散热。因此,发现“狗泡水”,预示天将下雨了。天冷时,狗缩成一团卧在草堆上,用嘴巴当“升温器”,将呼出的热气用来加温肚脐,这预告寒潮将至。

3、蛤蟆。癞蛤蟆也是预报“专家”。它的生理构造特殊,肺像个足球,呼吸功率不大,单靠这样的肺呼吸是不能吸到足够氧气的。所以,癫蛤蟆除了靠肺呼吸外,还得靠皮肤来帮助呼吸。用皮肤呼吸得有个条件,那就是要经常保持皮肤的湿润,使空气中的氧首先溶解在皮肤的粘液中,再由皮肤进入血液。如果皮肤干燥,皮肤的呼吸作用就不可能进行了,这就给它的生活造成了困难。因此,它很怕强光照射和干燥天气,白天就躲在阴暗处,晚上出来觅食。大雨来临前(约1天左右),空气湿度大,它白天也出来活动。这反常的表现正应了“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谚。

4、鱼。鱼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天晴时大气压力高,水里溶解的氧气多,它就安静地沉栖在水底;阴雨之前气压低,深水中的氧气大大减少,鱼纷纷浮上水面呼吸,所以有“鱼跳水,要下雨”之说。

5、燕子。民间有句“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说法。这是因为燕子要吃虫子。碰到天气要下雨的时候,空气里水汽很多,把一些虫子的翅膀弄湿了,就像是飞机荷重过大,飞不动了,但是它们还要飞,那就只能接近地面飞。其次,天气将转阴雨的时候,气压变低,空气里水汽增多,土壤中的一些小虫子也爬出土外,燕了就要低飞去捕虫吃。

6、蛇。大部分蛇都是白天藏在洞内,晚上外出觅食、喝水、沐浴、蜕皮等活动。但天气特别潮湿闷热时也会逼迫出洞。因此,白天蛇出洞是有雨的征兆,特别是秋末冬初、天已冷,大蛇出洞,过一两天会下雨。正是“大蛇出洞,大雨咚咚”,“蛇过道、雨来到”的验证。

7、鸡。“鸡宿迟、兆阴雨”。鸡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由于缺乏散热本领,十分怕热。成鸡以20℃为宜,超过30℃常张口、伸翅以助散热。在炎夏的傍晚,鸡窝内更加闷热,因此发现鸡迟迟不想进窝,这就是雷雨即将到来的预兆。

有什么动物会预报天气?

小狗勤洗脸。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为了生存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一些天气变化具有较敏感的反应能力。能预兆天气变化的动物称为动物气象员。如小鸡不进窝,快要下雨啦;蚊子咬得凶,快要下雨啦;蜜蜂窝里叫,快要下雨啦;小狗勤洗脸,快要下雨啦;小猫找草吃,快要下雨啦;小猪直拱窝,快要下雨啦。

为什么动物可以预感天气的变化!?

蜘蛛预报天气法

阴雨天,如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高飞,蜘蛛便张网捕捉,预示天气将转晴。反之,蜘蛛收网,预示将下雨。俗话说:“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青蛙预报天气法

春夏季节,青蛙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

蚂蚁预报天气法

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将临,俗话有“蚂蚁成群,明天勿晴”的说法。

马尾松预报天气法

马尾松能预报天气。晴天,马尾松鳞瓣上的粘液干燥变硬而向外伸张;下雨前,鳞瓣变软,逐渐闭合。

鸡预报天气法

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笼里闷,鸡不愿进笼。俗话说:“鸡愁雨,鸭愁风”。

白蚁预报天气法

春夏季节,每当天气闷热时,白蚁就飞出洞外活动。傍晚天黑不认识回洞的路,就向灯光处猛扑,这就预告一二天内将会下大雨或雷雨。

还有很多动物有知天事的本领。象蜜蜂、猪、羊、鸡、龟、蚂蚁等动物,都可以知道天气变化。

如果猪在上午叼草,预示36小时后有雨;过午叼草,预示20小时后有雨。夜幕渐落,羊却不想回家,只顾低头吃草,不但吃的时间很长,也不爱走动,这预示明天将要下雨。天近薄暮,鸡迟迟不肯上架,在地面上走动,觅食,还不时地抖动羽毛,这预示很快就要来雨了。

冷血动物--龟,能较准确地预示夏天和春末秋初的雷雨。下雨前空气中水蒸气大大增加,散热快的龟甲,便凝成细小的水滴。所以,龟背潮湿了,很可能一会就有雨。下雨前,蚂蚁就忙碌不停地挖土,搬到洞口周围,雨越大,它垒的窝就越高。还有一种黄丝蚁很少垒窝,下雨前多是搬家,愈往高处搬,雨就下得愈大。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蚂蚁成群结队地向树上爬,这也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其中,蜜蜂知天事的本领最强,对于天气的各种变化,它能迅速作出相应的反映。例如,早晨见到有大量蜜蜂争先恐后飞出蜂箱集,这就表明今天是晴天;如傍晚蜜蜂回箱晚,表示明天天气继续晴朗;早晨如果蜜蜂不出箱、少出箱,或迟迟不离蜂箱,预示将有阴雨天气。在白天,如果发现蜜蜂回巢突然异常涌跃,很多蜜蜂急急忙忙进巢,而且很少出巢或不出巢,有时发现有少数几个蜜蜂在巢门口探头探脑,疑视张望,这预示天气将会突变。如果在连续阴雨后,蜜蜂纷纷出巢在细雨中蜜,这预示着阴雨将结束,天气要转晴。故有“蜜蜂出巢天气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临”、“蜜蜂带雨蜜天将晴”等谚语。

那么,为什么蜜蜂对天气的变化这么敏感呢?原来蜜蜂的前后两对翅膀很轻薄,便于飞行,而且,蜜蜂习惯在天气晴朗,气压较高的情况下飞行。在降雨之前,因大气中含水量增多,湿度大,气压低,蜜蜂易沾上细细的水珠,体重增多,翅膀变软变重,振翅频率减慢,飞行较困难,所以只好呆在蜂巢里不出来。另外,从蜜蜂蜜情况来看,也与天气有密切关系。晴暖无风的天气。能使鲜花的蜜腺大量分泌甜汁,并散发出浓郁的花香,也引诱蜜蜂前来集。所以平时注意观察蜜蜂的活动规律,就能预知未来短时期内的天气变化

你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料资:

人类以万物灵长自居,常以支配者的心态看待丰富多彩的世界。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啸,以地动山摇之势,瞬间夺去近20万人的生命。可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仁慈”地饶过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性命。动物为何能具有如此高强的本领?科学家对此试图进行解释。

海啸中动物的反应极为反常

在斯里兰卡东南部地区亚勒,有一处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海啸发生时,洪水深入内陆远达3公里,毫不留情地吞噬了200多当地居民的生命。然而,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的200多头亚洲象,还有豹子、野牛、野猪,数不清的野鹿和猴子,却全部逃过劫难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派驻当地的观察员惊讶地看到,洪水过后的自然保护区,横七竖八倒在泥泞中的,全部是我们人类的尸体:“没有一头大象死亡,保护区甚至连一只野兔都没有损失。”

海啸发生时乘坐直升机正在斯里兰卡一小岛上空访的美联社记者,也从空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他说:“无数只蝙蝠在岛上的岩洞里栖息,它们白天进洞睡觉,夜晚才出来活动。但是海啸发生的那天早晨,蝙蝠全从岩洞里飞了出来。”

类似的事情,海啸受灾国都有报告。有的地方报告说,海啸发生前,当地的红鹳全都飞离了搭在低洼湖区的鸟巢,狗不愿意回家,动物园里的动物都从巢穴里蹿出来,饲养员怎么吓唬也不能把它们弄回去。在泰国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地区,为游客表演节目的大象甚至救出了好几名日本游客。一位驯象员回忆说:“海啸袭来的那个早上,我听到大象们尖声叫个不停,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大象不听话,把头扭向大海的方向。”接下来,大象纷纷挣脱绳索,开始朝着地势高的地方飞奔,许多人跟在后面。驯象员说:“我朝着山上跑去,再回头时,第一个浪头刚好扑到岸边,吞掉了游客,打翻了汽车。我吓呆了。”

动物预知灾难的屡屡发生

当人类还无动于衷的时候,动物已经早早预感到灾难的临近。这样的例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修辞学家埃利亚努斯就在书里记载,公元前373年helike城大地震发生前五天,居民就发现了动物的异常:“城里的老鼠、貂、蛇、蜈蚣和金龟子倾巢而出,它们一股脑儿逃出城,沿着大路一直向南。”动物为什么会在灾难出现之前行为反常,埃利亚努斯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如此,东方亦然。日本是地震和火山多发的岛国,老百姓向来流传着观察鱼类活动预测危险的传统。1991年6月日本某火山喷发,《巴黎竞赛画报》常驻日本的记者用这样的句子开始他的报道:“鱼缸里一旦发生骚动,必然预示着灾难将临。我看到六须鲶发了疯似地围着鱼缸四壁打转,快得像颗流星。每当看到这种现象,人们就会明白危险近在眼前……在日本,人们很早就懂得通过观察六须鲶的活动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六须鲶在鱼缸里闹得越厉害,灾难的破坏力就越大。”

动物在战争中也曾有异常行为

公元前390年,罗马人对高卢人作战失利,被迫退守到陡峭的卡匹托尔山顶峰。入夜,高卢战士从悬崖偷偷爬上来,连放哨的狗都没有惊动。突然,罗马军队里养的白鹅嘎嘎大叫,唤醒了熟睡的罗马战士———亏了白鹅,骄傲的罗马人这才保住他们的都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弗莱堡市一家居民所养的白鹅,每次盟军空袭前都会发疯似地嘎嘎乱叫,向主人发出警报,招呼邻居出城避难。战争结束后,当地居民为感谢这头白鹅的救命之恩,特意在市中心为它立起一尊雕像。

科学家认为,动物可以感受大地震颤

有一种理论认为,有些动物,比如说大象,它们的听觉远比我们人类发达灵敏,因此可以听到海啸袭来前的滔滔巨浪。年,供职于美国波特兰动物园(俄勒冈州)的动物学家凯蒂·佩恩观察到,大象周围的空气“会发出某种有规律的震颤”。她通过仪器分析这些空气震颤的波长和频率,试图揭开大象能够预感外界危险来袭的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她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一呆就是十年。她的研究发现,“通过位于长鼻和颅骨衔接处的鼻窦,大象可以发出20分贝高的颤音。如果没有障碍物阻拦,这种颤音可以被80公里之外的另一头大象感知到。如果中间隔着障碍物,其传播范围也可以达到方圆10公里。”每当危险降临,大象就会发出刺耳的尖叫,扇动双耳,竖起鼻子,甚至拔腿逃命。

针对斯里兰卡亚勒自然保护区里发生的一切,法国动物学家、大象专家皮埃尔·普法伊费尔还有一种补充解释。大象的耳朵可以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从而感知可怖的巨浪近在眼前。此外,大象依靠布满角质物的足底穹窿,也可以在地震发生前感触到大地脉搏的异常。通过足底穹窿上的角质物,大象对大地的每一丝震动,都异常敏感。皮埃尔·普法伊费尔说:“生活在斯里兰卡亚勒自然保护区的大象不但感觉到了危险,而且准确判断出危险来自于哪里,很自然地逃上了山丘。”

无论海洋生物、飞禽还是走兽,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感受大地、空气和水体发生细微震动变化的能力,都有感受周围环境物理和化学变化(比如说地球磁场变化)的能力。法国生理及生态能量研究中心负责人伊冯·勒马奥说:“我们知道候鸟、海龟,以及一些有洄游习惯的鱼类依靠磁场为自己导航。我们还可以推测说,基本上所有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定位系统’。不但如此,相近物种间还可能存在某种目前尚不为我们所知的沟通办法,互相传递信息。”

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对灾难预知能力上的表现具有差异

科学家常用“第六感觉”来形容动物的这种特殊技能。事实上,所谓的“第六感觉”,是一种感受光谱、波谱和频谱变化的能力,而非真指某种特殊的感觉。这种能力我们人类同样具备,但是远不如动物发达。有时,我们还会用“本能”这个并不确切的词来形容它。科学家早就发现,即使是同一种生物,“本能”也会因生活环境不同而发生退化。

伊冯·勒马奥说:“我们在日本对海豚进行过研究,将野生海豚和水族馆里的海豚进行过对比,发现野生海豚的听觉器官,比驯化的海豚灵敏十倍。”同样,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虽然野生动物大都逃过劫难,但是家养动物的尸体却遍地都是。

同样生活在海啸灾区,当地土著的jarawa人和onge人,像野生动物一样预先感觉到了危险,因而几乎没有人员伤亡。他们的获救,是因为处于较原始的生活状态而比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我们感觉更灵敏呢?还是较我们更容易观察到野生动物行为异常的结果呢?这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