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影响 天气影响
端午节习俗_春节习俗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2.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4.端午节有什么习俗?5.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介绍6.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端午节有划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等风俗活动。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1.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2.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4.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5.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介绍
6.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端午节有划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等风俗活动。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是端午节。这个传承千年的民俗大节,从来都是既丰盛又浪漫的: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蒲,浴兰汤,祭屈原,戴五色线,饮雄黄酒……各地的端午习俗虽不尽相同,但那派热闹情状却是一样的。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几个端午节的习俗吧,一起来了解一下。
1、挂艾叶菖蒲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2、喝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杀菌驱虫、解五毒,而在经典作品《新白娘子》中,就有喝雄黄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说法。
为什么喝雄黄酒呢?使用雄黄泡出的酒会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利用这种气味可以驱赶蛇虫鼠蚁等毒物。所以大人们会喝雄黄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黄酒涂抹在身上以此来避“五毒”。
3、洗浴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此处所谓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所以古代最原始的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广东通常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这个风俗至今仍保留着,据说可治疗皮肤病、去邪气。
4、悬挂钟馗像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流传下来。如今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赛龙舟赛龙舟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之后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每年端午,赛龙舟比赛是不可错过的年度盛宴,众人齐心划桨的“嘿呦”声鼓舞着队员们,也振奋着岸边观战的群众。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1、Eating zongzi?吃粽子?
Zongzi are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ed in bamboo or reed lees. This traditional food is popul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金字塔形的饺子,里面填有不同的馅,包在竹叶或芦苇叶里。这种传统食物在端午节期间很受欢迎。
2、Drinking realgar wine 饮雄黄酒
Realgar wine is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It is a custom to drink the wine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雄黄酒是用雄黄调味的中国酒。端午节喝酒是一种习俗。
3、Dragon boat racing 赛龙舟
Dragon boat racing is a traditional pastime where crews of 22 seated in long, dragon-shaped boats race lengths of up to 2000m. The Rac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are held all over China.
龙舟赛是一种传统的活动,22名船员坐在龙舟上,比赛长度可达2000米。龙舟赛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各地举行。
4、Wearing a sachet 佩香囊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typically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 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 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 The sachet, which is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 is usually hung around the child's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his or her garment as an ornament.
在端午节期间,父母通常给孩子穿上香包。他们先用彩色丝布缝制小袋子,然后在袋子里装满香水或草药,最后用丝线把它们串起来。据说可以驱邪的香囊通常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他或她的衣服前面作为装饰。
5、Tying five colored rings 系五彩线
Tying five brightly-colored decorative rings around children's wrists, ankles and neck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said to help the child ward off pests.
据说在端午节期间,在孩子的手腕、脚踝和脖子上系上五个色彩鲜艳的装饰环有助于孩子抵御害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简介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那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三、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小巧可爱。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点雄黄酒?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介绍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是关于端午节的一些常见习俗: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参赛的龙舟通常由一支队伍划桨,船头是一个龙头造型。这项活动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人们划龙舟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用糯米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内馅多种多样,如红豆、豆沙、肉类等。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相信屈原投江后,村民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粽子投入江中。
3. 悬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口或窗户上悬挂艾草和菖蒲。这是为了驱邪避灾,保护家庭平安。艾草和菖蒲都被认为有驱邪的功效,可以驱散瘟疫和恶鬼。
4. 穿五彩线:人们在端午节时会穿戴五彩线,这是为了驱邪辟邪,保佑平安。五彩线通常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们相信穿戴五彩线可以避免邪灵入侵。
5. 观赛龙舟表演:除了参与赛龙舟比赛,人们还会观看精彩的龙舟表演。表演队伍通常会表演划龙舟的技巧和动作,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1、端午节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祭龙、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3、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4、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5、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6、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风俗活动有: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插艾条、拴五色线。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3、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
4、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
5、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