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花莲天气预报15天查询_缸筒怎么取出来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台风白鹿对广州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广州最近天气2.台风下的中国人,到底是恐慌还是狂欢3.什么时候是游览台湾地区的最佳时间?4.去台湾进行环岛骑行有什么要注意的吗?5.地震原因吉林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内陆省,不是台风登陆的高频率地区,但从有记录以来,吉林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台风的影响。以2005开始为例,台风?布拉万?对吉林的影响就很大,引起了强降水,导致城市内涝积水,农作物受损,经济损失巨大
1.台风白鹿对广州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广州最近天气
2.台风下的中国人,到底是恐慌还是狂欢
3.什么时候是游览台湾地区的最佳时间?
4.去台湾进行环岛骑行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5.地震原因
吉林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内陆省,不是台风登陆的高频率地区,但从有记录以来,吉林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台风的影响。以2005开始为例,台风?布拉万?对吉林的影响就很大,引起了强降水,导致城市内涝积水,农作物受损,经济损失巨大。一般来说,台风直接在吉林省登陆的几率比较低,吉林受到台风的影响多是由减弱的台风外围影响的。
在我国,台风经常登陆的地方是华南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广东省是台风最经常光顾的地方,有资料记载,从建国到2018年,登陆广东的台风占总数的30%以上,广东省每年因台风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纵观省内,台风在经常袭击的成为城市为汕头、潮州、湛江、茂名、江门、阳江、台山等地。台风之所以对广东很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在每年的6月左右,东亚的大气系统位置偏南,因此易登陆广东这样的低纬地区沿海省份。
台湾也是常受台风登陆的地区。台风登陆台湾的比例在25%左右,具体在某个市,台湾花莲、台东、恒春这三个地区都是台风的常居之地,特别是花莲,它更是饱受台风的摧残,台风之所以经常登陆这些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海岸线交角较大有关。
海南也是台风登陆的重要地区。其中以海南的文昌和万宁两个地区最为频繁。除了海南,福建省对于台风也不陌生,福建的福清话、连江、厦门、漳州等地都是台风熟悉的地方。但因为福建得益于台湾的天然屏障,所以福建受到台风的侵犯还是比较轻微的。
台风威力大,摧毁力很强,一旦天气预报预示台风可能登陆,那么个人最好是呆在家里或是安全的地方,尽量减少出门,以保安全。
台风白鹿对广州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广州最近天气
『春雨惊春清榖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福建安溪采录:有以「茶歌调」传唱)
〈四个季节歌〉(福建安溪采录:以茶歌调传唱):「春天路上雨如丝,夏天炎日汗湿衣,秋来清风消暑气,冬到霜雪步难移。」)
民间普遍流传一句俗语:「种田无定例,全靠著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家所独创,向来为农民所重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得配合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或安排活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分十二节、十二气,在月首的称「节」,月中的称「中气」,简称为「气」,其名称反映一年中四季气候寒暑的变化,农民们依循节气变化,栽种适时的植物,才能够有丰硕的收获。
中国大陆流传一首歌诀:「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及春分,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方,五月芒种并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七月立秋还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并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涨,子月大雪并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为了方便记忆节气顺序,流传「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或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或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民渡海来台,大致上都以务农为生,所谓「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农谚:「百般工艺,不值锄头落地」、「百般生理路,不值掘田土」、「一粒米,百粒汗」、「甘愿做牛,不惊无犁」、「顾秧,较赢顾仓」等,这些纯真、朴实并含有韵律的台湾俗谚,反映了农人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农谚:「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指白菜)」,「靠天吃饭」的老祖先,累积了长期的农事经验,知道依循节气变化,栽种适时的植物。
中国大陆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早晨浮云走,晌午晒死狗」、「太阳打早笑,不是好徵兆」、「早晨阳光强,不必晒谷粮」,而台湾预占晴雨天象的俗谚也颇多,如「日暮胭脂红,无雨也有风」、「乌云飞入山,棕蓑提来幔,乌云飞入海,棕蓑覆狗屎」、「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日头围箍,火烧埔」、「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雷打菊花心(或菊花蕊),柴米贵如金」、「雷打台,大水来」,也展现先民的农事体验与智慧。
立春与雨水(正月令,端月,孟春)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立春」,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春」为蠢动,表示万物充满生机,春天即将降临大地。「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当草木萌出新芽,绵绵的春雨遍洒大地,正是春耕好时节。农谚:「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元旦云晴霁中天,雨雪霏霏是丰年;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雷不打春,今年好年冬」。「立春」这一天,也是「农民节」。
「雨水」,指冰雪溶化成水;常春雨绵绵,农民也为耕种忙碌。农谚:「雨水节,接柑桔」、「雨水甘蔗节节长」、「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用力耕田」、「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东风,雨祖宗」、「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无三日晴」、「雨水,海水较冷鬼」。「雨水」的节气神正是大家熟悉的「海龙王」。
惊蛰与春分(二月令,花月,仲春)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惊蛰」,指春雷一响,万物苏醒;这个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时期,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鸟儿高飞的时节,农夫们也忙著插秧、播种。农谚:「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二月初二霆雷,稻尾较重过秤鎚」、「未惊蛰霆雷,会四十九日乌」、「雷扛蛰,落乌四十九日」、「惊蛰,鸟仔曝翅」。「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
「春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昼夜长短相等。农谚:「春分暝日对分」、「春分落雨到清明」、「春分有雨病人稀,五谷稻作处处宜」、「春分前好播田,春分后好种豆」。春分时节,也是报岁兰盛开的季节。
清明与谷雨(三月令,桐月,季春)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清明」,春暖花开,草木萌芽茂盛,大地景象清爽明媚。「清明」也是『祭祀祖先』的「扫墓日」,宋代高菊涧〈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节」还有「踏青」民俗,常藉著上山扫墓,顺便爬山、赏花兼郊游。「清明谷雨,十夜八雨」,清明时节雨绵绵,且常冷热不定,俗语:「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谷雨,寒死老虎母」。农谚:「清明芋,榖雨姜」、「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清明晴鱼高上坪,清明雨鱼埤下死」。「清明」部分地区也有吃润饼、春卷的习俗。
「谷雨」,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雨生百榖」,农民刚好春耕完毕,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这个时节,桑树冒出青翠的绿叶,正是养蚕人家忙碌的时节。农谚:「清明田,谷雨豆」、「谷雨前三日无挽茶,谷雨后三日挽不及」、「雨淋墓头纸,日曝谷雨田」。俗谚;「谷雨补老母,立夏补老爸」,谷雨日要为母亲进补。「谷雨,鸟儿做母」,鸟儿此时大量交配、繁殖。春茶也在这时节前后采收。
立夏与小满(四月令,梅月,孟夏)
「立夏东风少病遭,晴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立夏」,已正式进入夏季了。俗谚:「立了夏,把扇架;立了秋,把扇丢」;《礼记》〈月令〉篇解释自然界:「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青蛙已开始聒噪著夏日的来临。农谚:「立夏起东风,十塘九塘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初一落雨,无花结无籽,初二落雨,有稻割无米」、「立夏,稻仔做老父」,农民总希望「风调雨顺」,有好收成。这个时节是桑椹、樱桃的盛产期。
农谚:「小满麦满仁」、「小满柜,芒种穗」,指的是「小满」时节,稻与麦都已经结穗盈满。农谚:「立夏小满,雨水相赶」,「小满」适逢梅雨季,有句俗谚「小满梅雨在本岛,种植花木皆成宝」。
芒种与夏至(五月令,蒲月,仲夏)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芒种」,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有芒作物开始成熟,结实成穗。农谚:「四月芒种雨,五月无乾土、六月火烧埔,七月断点露」,亦即芒种日下雨,五月就会阴雨绵绵,六月会烈日当空,气温攀升。「芒种」与「梅雨」,总是一前一后进入节气,俗谓:「芒种逢壬便入梅」、「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这个时节里最重要的节日,「未吃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意含气温冷热不定;「芒种蝶仔讨无食」,指花期已过。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日炎炎,长夏漫漫」,此日阳气最盛,白昼最长。《礼记》〈月令〉篇记载:「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这时节开始采鹿茸,蝉儿开始鸣叫,半夏及木堇已逐渐繁盛开花。农谚:「夏至不过不热,冬至不过不寒」、「夏至见春天,有雨在秋边」、「夏至蝉声晴雨报,天气预报有得靠」、「芒种夏至,檨仔落蒂」、「夏至稻仔早晚锯,夏至风台就出世」、「五月端午前,风高雨亦连」、「夏至,种籽齐去」。「夏至,早晚锯」,中部地区的水稻此时已开始收割;「夏至,风台著出世」,夏至后已进入台风季节。芒果、凤梨、西瓜、香瓜等各种热带水果,也纷纷在芒种、夏至后陆续上市。
小暑与大暑(六月令,荔月,季夏)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小暑」,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俗话「小暑大暑无君子」,这一季节,台湾的台风季节已经来临。农谚:「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小暑一声雷,翻转倒黄梅」、「小暑小禾黄」。这个时节正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小暑时节,也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在徐徐的薰风中,陪伴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大暑」前后,气候酷热到达高峰,俗谚:「大暑曝死老鼠」。农谚:「大暑热不透,大水风台到。」、「热在大小暑,好有雷阵雨」。「大暑吃凤梨」,这个时节是品尝凤梨的好时机。
立秋与处暑(七月令,瓜月,孟秋)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立秋」,夏去秋来,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农谚:「立秋无雨上堪忧」、「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雷打秋,稻仔像嘴须,甘薯像泥鳅」、「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分为「六月秋」和「七月秋」,农谚:「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六月立秋快快收,七月立秋慢悠悠」。台湾地区的立秋,是一期稻作收获、米榖满仓的时节,也是龙眼的盛产期,花东纵谷满山遍野的金针花正盛开。
「处暑」,表示夏天暑气结束的时节;暑气虽然逐渐消退,但是,天候还没有转凉,还会有热天气,俗谚:「处暑处暑,曝死老鼠」、「秋老虎,毒过虎」,入秋时的暑热,犹如老虎般之猛烈。农谚:「播田播到处暑过,较赢过担什货」。在这节气里,是「横山梨」盛产期,也是虱目鱼苗溯流北游的时候,常看到海边有许多捕鱼苗的渔民。
白露与秋分(八月令,桂月,仲秋)
「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白露」,已从盛夏进入秋凉的节气,清晨常看到花草树叶上许多透明晶莹的露珠。这时节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乾果准备过冬的时候;「白露时分桂飘香」,此时也是桂花盛开时分,因此农历八月又称「桂月」;《礼记》〈月令〉篇记载:「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乾果准备过冬。「白露」之后,在夜晚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白。」又是另一种相思情绪浪潮。农谚:「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白露水,较毒鬼」、「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雨,寒露风,较圣过三界公」、「白露涌,开卡大天顶」、「白露南,三天四日澹」,意指要多注意穿著,避免受风寒著凉。。阿美族人的丰年祭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举行;此时节也是文旦、柿子、水梨、酪梨和筊白笋的盛产期。
「秋分」,此时阳光直射赤道上,画夜长短相等,这个节气大约在中秋节前后;「芦花千里秋月白」,中秋时节,溪滩的芦苇花盛开,展现一片白茫茫的景色。俗谚:「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欣歌好稻栽」,也反映了期待丰收的心情;俗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红柿若出头,罗汉脚就目屎流」,也表示「秋分」以后的节令气候变化。红柿、文旦、水梨、酪梨也在「秋分」的仲秋时节,成为时鲜水果。
今年国历九月廿五日,是中秋节,民间有拜「土地公」、吃米粉芋(俗语: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吃月饼、农民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的习俗;周玺的《彰化县志》就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士子制月饼,以骰子六枚,掷得四、五红者夺之,取秋闱夺元之兆。村庄皆演戏以祀土神,做秋报也。仲秋一月,虽山桥野店,歌管相闻。」;「月圆人圆」,入夜皓月当空,家人团圆欢聚,也正是赏月最佳时光;只是传统民间念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南塘未得过,掠猫仔来接货……」现在已不常传唱了。
寒露与霜降(九月令,菊月,季秋)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今年的「寒露」在农历八月廿九日,「此时已届深秋,天气转冷,早晚温差变化愈来愈明显,也常给人萧瑟寒凉的感觉。农谚:「寒露开花袂结子;寒露吐穗不结实」、「寒露百草枯」、「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在这个节气,天空会有过境台湾的伯劳鸟、灰面鹫鸟群。菊花(又称长寿花,四君子之一)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野牡丹、山芙蓉、月桂与雁来红,也都纷纷绽放。今年「寒露」后十日为重九时节,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民间在「重阳」日,有供牲醴祭拜祖先之习俗;各乡镇市也都会举办「重阳敬老」等民俗民动。民谚:「九月九,风吹满天哮」、「九月风吹,满天飞」,陈培桂修《淡水厅志》也记载:「重阳前后,童子制风筝,如鸢、如鱼、如八卦、如四角双连环,放之於高原旷野,以达云霄者为乐。」,在东北季风期,河滨、草坪,形的风筝在空中飘飞,也是季节一景。
今年的「霜降」在农历九月十四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高山清晨地面上常结一层薄薄的霜,枫叶开始由绿转红,明显感受到深秋的萧瑟景象。俗谚:「九月九降风」、「九月起九降,臭头仔无地藏」,台湾属於海岛型气候,北部地区会刮起「九降风」,陈文达修《台湾县志》记载:「九月,北风凛冽,积日累月,名曰九降风。」;不过,刮不停的东北季风,却是新竹人生产米粉的最爱,也是盛产柿子的新埔、北埔吹乾柿饼的好帮手。农谚:「霜降,风台走去藏」、「霜降有日照,乌寒死无药」、「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节也是台南麻豆镇白柚的收获期。
立冬与小雪(十月令,阳月,孟冬)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立冬」,代表著冬天的来临,大陆冷高压增强,天气渐渐变冷。「入冬,田头空」,水稻收割贮藏,农谚:「立冬,青黄刈到空」、「立冬好收,查某人发嘴须」。台湾有「立冬」日「补冬」进补的习俗,俗谚:「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正是柑橘丰收的季节,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时节,台湾西部的沿海地带盛产螃蟹,肥硕黄澄的蟹黄,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肴。
「小雪」,天气已经转寒,中国大陆北方已开始雪花飘飘。农谚:「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雨夹雪,下不歇」、「雪花打菊心,柴米贵似金」。「十月豆,肥到不见头」,这个节令,嘉义县布袋一带是捕「豆仔鱼」的好时节。
大雪与冬至(十一月令,葭月,仲冬)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大雪」,中国大陆北方大雪纷飞,地面积雪,亚热带的台湾,也只能在玉山、合欢山上,才能出现难得几次的雪景。农谚:「雪花好比银钱,雪被子盖麦田」,台湾没有白皑皑的雪花,倒有白芒芒的「菅芒」花开,随风摇曳。渔民谚语:「大雪大到」、「大雪来,乌鱼到」,到了「大雪」,乌鱼群便大批地涌入台湾海峡,正是捕乌鱼的好时机。
「冬至」,又称「冬节」,由於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农谚:「冬节伫月头,欲寒伫年兜;冬节伫月中央,无雪佮无霜;冬节伫月尾,欲寒正二月」、「冬至红,过年蒙;冬至乌,过年酥」、「冬至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乾冬至,湿过年」。冬至是古代的过年,俗云:「冬至圆仔食落加一岁」、「不吃金丸(红)、银丸(白),不长一岁」,台湾俗谚:「冬至大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搓汤圆,也象徵「圆满、丰硕」。
小寒与大寒(十二月令,腊月,季冬)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小寒」,北风常伴著冷气团的来临,横扫大地。农谚:「小寒大冷,人马安」、「小寒、大寒,无风水都寒」、「大寒、小寒,冷成一团」。小寒之后,「火锅店」林立,成了消除寒气的绝佳场所。花莲、台东的洛神花也正值盛产期。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候相当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的酷寒。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俗谚:「十二月卯,不见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十二月雷,不免用猪槌」、「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这个节气的来临,代表一年就结束人们开始忙著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迎接新年。新年的脚步正逐日趋近,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致了。
台风下的中国人,到底是恐慌还是狂欢
关于白鹿最新消息,台风中心现在在菲律宾附近。目前它有靠近台湾的东部地区,不管最容易受影响的广东地区,会对风雨会有怎样的影响还在观望之中。根据天气走势,广州的气温还将持续高温,后续可能将会下雨。
白鹿对广州气温影响“白鹿”移动趋势
未来几天,广东省大部维持高温炎热天气,部分市县有雷阵雨。8月21日14时,菲律宾以东的热带扰动发展为今年第11号台风“白鹿”(热带风暴级)。截至21日17时,“白鹿”位于距离台湾省花莲市东南方向约1420公里的洋面上。预计“白鹿”将以15公里左右的时速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23日趋向巴士海峡东部洋面,随后有可能向西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靠近粤闽沿海,也有可能靠近台湾东部地区或海面。其路径及其对我省24日以后的风雨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仍需密切关注。
据省气象台预计,8月22—23日,粤西市县多云有(雷)阵雨,局部暴雨,珠三角南部市县多云有分散(雷)阵雨,其余市县晴到多云,局部有(雷)阵雨。中北部和粤东部分市县气温最高为34℃—36℃,其余市县30℃—33℃。24日,全省晴到多云,局部有(雷)阵雨。南部沿海市县气温最高为32℃—34℃,其余市县35℃—38℃。
白鹿最新路径8月23日消息:
广州市气象台2019年08月23日09时00分发布:
23日08时“白鹿”(强热带风暴级)中心位于广州市东南方约140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预计,其将以20公里左右的时速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将于24日穿过或擦过台湾南部后趋向粤东到闽南海面,并于24日半夜到25日早晨以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级(10到12级)在汕尾到福建漳州市之间的沿海地区登陆。
#台风白鹿#预报路径往南调了一点(在粤东和福建交界登陆),越往南对广州的风雨影响越明显哦。
广州未来几天天气预报22-24日,多云为主,局部有雷阵雨,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25-26日,受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影响,有雷阵雨局部大雨;
27-30日,多云为主,天气炎热。
受副高和“白鹿”外围下沉气流影响,23-24日广州市多云为主,偶有雷阵雨,最高气温36~37℃;25-26日广州将转雷雨天气。天气炎热,需注意防暑降温防晒。
什么时候是游览台湾地区的最佳时间?
《台风下的中国人,到底是恐慌还是狂欢!》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苦等了一夜!今晨八点,妮妲(强热带风暴级)在南沙登陆广州,风力11级,最大风速30米/秒,南沙区气象台7点55分发布了橙色暴雨警告......
在南沙龙穴岛,树木倒了一地。
但市区的观众朋友们表示,没啥感觉啊,跟平常下雨没区别!!
你是没区别,交警一大早就出门排查路面情况了。
广州市中心风力不大,这是因为市中心刚好位于台风眼......
9点36分消息。
预计“妮妲”还将以22公里的时速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受其右半圈强风和暴雨影响,今天白天广州市仍有持续性降水,累积雨量可达暴雨到大暴雨,一些地方风力可达8~10级。
深圳人一大早就看到狂风暴雨了,今晨3时35分,妮妲在深圳大鹏半岛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42米/秒(14级,强台风级)。
感受一下~
左图:早上@深圳公安 微博发布的照片。右图:@深圳天气 于8时13分通报,全市阵风8级以上了,沿海最大阵风10到11级,台风红色预警信号生效中,尽量减少出门,上午最好不出门。
惠州由于正好在旋涡风雨区横扫而过的地方,不少树木被拦腰吹断。
珠海进入了十级风圈,全市进入一级防御状态。
央视记者直播。
珠海渔女正在受灾。
当年那位“抱树哥”继续在珠海前线为大家播报台风消息.....相比来说,今年他从容多了。
总的来说,有的“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呀!这强度似乎配不上红色预警信号啊!
不过中国气象史还是会铭记这一天,公元2016年8月1日,台风“妮妲”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广州市悬挂红色台风预警信号,这是广州创立天气预警16年来首次,并且在广州塔上向全市市民发出了天气预警。全市停工停产停课,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8月1日晚上7时许,广州塔正悬挂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平时一路畅通的临江大道也出现了堵塞。
今晨2时14分,中央气象台把妮妲提升到“强台风”级别,最大风力14级,风速42米/秒(约151公里/时)。
早上四点,强台风妮妲又降级为台风。
看昨晚零点48分的雷达实况,妮妲的台风眼比整个香港还要大......
香港昨晚悬挂维持八号风球,坐八望十,一度有机会悬挂十号风球。这是什么概念?请看2009年台风莫拉菲(Molave)袭港挂九号风球的情况,每次刮风必会重温的经典画面:
让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和台风水融为一体....
你是风儿,我是啥......
风一样的男子......
当然,最经典的还是记者潘蔚林安全帽被吹走的那一霎那......
如今八号风球点算好?香港人在尖沙咀码头捉精灵!
台风有什么好怕的,现在最怕手机没电!
在没有现代防汛能力的80年前,这就是玩命。1937年9月1日香港“丁丑风灾”,造成了11000人死亡。1962年的台风温黛,是二战后吹袭香港最强的台风,整个沙田都被风暴潮淹没,造成183死388伤, 另有108人失踪。
1962年,十号风球温黛袭港。
玩不了pokemon的内地人怎么办?精神差些,看起来有点慌!
昨天下午六时左右,妮妲的风眼还在海上翻云覆雨、卯足了劲儿要朝珠三角奔袭而来,一阵恶风先行杀到广州,南沙阵风超14级.....
网传是台风登陆前的南沙港。
广州城中不少树木被连根拔起,停在树下的车就遭殃了......
微博用户@风中疾走 播报,广州某小区大树被吹得七横八落,砸中了不少轿车。
台风登陆前,@广州交通 通报:市道路养护中心南城养护所正在全力清理G105线k2571+300-k2576+800路段、S257线k0+000-k1+800路段倒塌的近50棵路树。
此时微信群里开始流传一些极尽夸张的小视频。
这么多小绵羊,一看就不是广州深圳啦!
连篮球架都吹走了?
其实这是2015年7月14日济南八级狂风突降暴雨,一位女士拍摄于济南天桥区北园高架桥与生产路交汇处的消防支队篮球场。
一边看着这些小视频,一边听着天气预报说这是广州有史以来首次悬挂红色台风信号,越来越慌了,赶紧下班!
到巴士站、地铁站一看,,怎么挤上去!?
左图:花城汇往体育西地铁站路上,黄埔大道西地下通道。右图:某地铁站,人民如潮涌,寸步难行。
深圳某公交车站。
平时就挤得连妈都认不出的体育西路站,今天把限流措施做绝了,直接拉闸!!
开门啊,我们不是walking dead!
《行尸走肉》第四季剧照。
珠三角城市的市民们,不是在赶去坐车回家的路上,就是在飞去超市抢购的路上。在家休(shang)息(ban)也就一两天,搞得跟朱元璋要“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一样,一窝蜂跑去超市抢购屯粮,把干粮蔬果一扫而空!
下午18:40分左右,员村家乐福的蔬果肉类被抢购一空,结账处大排长龙。图/@爬小爬
菌类菇类都没了,台风天回家煲靓汤、打边炉吗?
大包小包出来带回家后,果然立马拍照分享!
我都分不清这是恐慌还是狂欢了!
好久没逛超市?妮妲说:你们要谢谢我!
晚上七点左右,风停雨歇,广州塔的红色警告也撤了下来,群里开始有人垂头丧气地说:“看来明天要照常上班了......”
19点20分,临江大道珠江边,一辆贴着“珠江堤防抢险应急”字牌的小面包车停泊在路边,几个工作人员在边上无聊地抽着烟。附近的大妈也开始回到江边广场,松了松筋骨,歌照唱,舞照跳。
马场路对出,临江大道珠江边。
没想到啊,一时风平浪静,马上段子横飞、谣言四出!
段子:7月31号之所以地震 , 今天明天之所以台风,是因为紫薇当年答应了尔康: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紫薇刚刚嫁给了霍建华,妈个鸡导致现在这一出!
谣言:明天早上9点台风,请大家务必在早上8点之前到达公司,以免耽误项目进度。
一时之间,群情汹涌:这还是人吗?能好好跟省防总走,别走歪路吗?
有心记者去追查了下,原来是谣言。
总之,8月2号能宅就宅家里吧,煲煲美剧,看看**,就算是在家上班,也可以尽情瘫着。
昨晚广州地铁宣布部分路段已经暂停运营,广州东站停运,广深城际列车全部停运,必要时地铁高架段及地面段也停运!
广州地铁官方微博。
同时,城中的大商场也关门了,报纸也不送了,只能在网上看电子版。
台风天出门有风险。昨天受台风外围环流影响,台湾花莲地区出现间歇性豪大雨,中午13时40分许,台8线中横169.9公里处祥碌隧道东端发生落石,1辆游览车遭落石击中,目前有3人受伤,1名女游客当场死亡。
新浪惠州昨夜零点接获网友爆料,惠东平山蕉田路一男子突然倒地在街头,原因不明。希望他平安无事!
台风天气还在继续。南方人早已见惯不惯,这两天有第一次在南方经历台风的朋友吗?南方人对台风总是有特别的记忆,小孩子看到狂风吹袭就兴奋。北方也有风、雨、雪等灾害天气。大家都经历过什么样的灾害天气,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原文图都没有贴出来,可以直接搜原文看)
望采纳谢谢
去台湾进行环岛骑行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1.去台湾旅游几月为最佳
是9-11月台湾地区内旅游的最佳时间。去年这个时候去的。天气很好,我可以每天享受阳光和凉爽。当时,我们由《旅行者展馆,并在景清拍了照片。那里有许多欧洲风格的尖塔建筑,有蓝天、白云和绿地,我还去了最著名的景清老英格兰庄园。那几天我玩得很开心,那是一次难忘的台湾地区之旅。也了解了其他月份的天气。可以参考一下:每年3-5月:因锋面缠绵,下着毛毛雨。记得随时带把伞;每年6-8月:偶尔有台风经过,建议关注天气预报,台风天带来的汹涌海浪绝对不是观赏奇景的好时机;每年从12月到2月:it这是赏枫的季节,偶尔的寒流是温泉爱好者的最爱。
2.去台湾的最佳季节
如果是探亲,可以随时申请。向台湾地区出入境管理局申请,申请处理时间为5个工作日。发送信息大约需要6天时间。拿到入境许可后,到户口所在地省会城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10个工作日,电话《大陆人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3.台湾旅游几天合适?
,大陆人在台湾地区最多停留15天。《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注意事项》称,大陆居民单独前往台湾地区,自次日起在台湾地区停留时间不得超过15天,并应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大陆。他们不允许在台湾地区非法逾期居留。
成人程序包括:大陆居民台湾地区赴台通行证s个人旅行签注(G字签)、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及扫描件、户口本、2寸照片、紧急联系人身份证正反面、户口本(紧急联系人s页)、财力证明(四选一)、行程安排。
学生需要办理以下手续:带照片的学生证或学校出具的就读证明,大陆居民台湾地区赴台通行证s个人旅行签注(G字签)、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及扫描件、户口本、人口证、2寸照片、紧急联系人名单、紧急联系人身份证明、紧急联系人正反面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有紧急联系人的页)。
4.几月份去台湾旅游最好
冬天适合去台湾地区旅游。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牌和奢侈品的集中地。在台湾地区旅游会让你发疯。要说台湾地区哪个月适合旅游,台湾地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最佳时间是4月。通过嘉义和花莲的北回归线,台湾地区分为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南部热带气候。
台湾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23摄氏度左右,5月至9月为27~32摄氏度,冬季一般为12~14摄氏度。需要注意的是,5月到10月是台湾地区的台风季节。虽然可能不会有台风,但是如果你碰巧遇到了,你可能就要住酒店了。4月春暖花开,天气晴朗,台风的发生可能极小,温度也相对适宜,真的是出游的不二之选。如果你要去台湾地区,你一定不能错过台北s故宫那里收藏了近70万件稀世珍宝。其中,食肉石,清明上河图和翡翠白菜都是无人知晓的世界闻名的宝藏。如果你不不要去看他们,你一定会留下遗憾的。
台湾地区旅游景点推荐:
1.参观台湾地区九个民族的樱花。游览完湖光山色后,去九族文化村日月潭附近,可以说是台湾地区最美的赏樱胜地。村里种了3000多株樱花。春节期间,公园里樱花盛开,点缀着粉红色的樱花树分布在阿尔
第二,南投日月潭也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日月潭以拉鲁岛,北半边像太阳,南半边像月亮,因此得名日月潭。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歌舞供游客欣赏。当然,这里还有当地特有的美食。
第三,台湾地区去太鲁阁旅游。花莲最不可错过的景点是世界级景点太鲁阁国家公园,这里山峦峡谷气势磅礴。在U型峡谷中,近乎垂直的大理石气势磅礴,周围悬崖峭壁高低错落,让人可以我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去台湾旅游的最佳时间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唐升任第20军军长,下辖第13军、第52军、第85军。其中,第13军军长是唐,第52军军长是关,第85军军长是。
除了110师属于杂军,20军团都是精锐。整个军团有6万多人,每个军下每个师有1.1万多人。装备方面,第20兵团拥有山炮、加农炮、榴弹炮、高等多种重型武器。以这样的兵力和装备,第20军团是同地区各国军队中最强大、装备最好的军队。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日军向藤县驻军川军22军发起进攻,唐被紧急调往藤县、临城增援。15日,第85军的先头部队奉命赶往藤县东南山区,唐于当日到达临城。
此时,藤县之战正如火如荼。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唐迂回藤县以北,与川军第22军联合进攻藤县之敌。当时,22军总司令孙振紧急致电唐,要求唐尽快派援军。认为唐日军已经绕过藤县南下,藤县外围阵地已失,故拒绝李宗仁夏侯_的命令和孙振史的请求,并让第85军就地占领临城,准备攻击南下的日军。
3月17日,唐给李宗仁发电报,称他将亲自率领第85军收复藤县。但他看到日军继续进攻,守军大部分已经崩溃,决定避免与日军决战,命令85军向临城以东移动,命令52军沿运河部署。孙珍第二十二军举步维艰,没有唐的支援,川军伤亡惨重。一直持续到18日,川军名将王和3000名川军将士全部战死在日军占领的藤县。
日军攻占藤县后,调整了作战策略:连洁伊索坦第十师团沿津浦路南下,坂原清次郎第五师团攻占临猗,进入歙县,与日军第十师团会合,一举歼灭运河以北的中国守军。日本军队美国的南北进攻计划企图消灭中国美国军队。
然而,日本军队什么也没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五师坂原诚二郎在临沂被张自忠、庞斌勋顽强阻击。日军第五师团在临沂阵亡,日军美国进攻南北两路的计划落空了。
此时日军第10师团为了抢夺第一功劳,没等第5师团突破临沂美国的协调,所以它独自采取了主动。濑户谷支队攻占藤县后,立即向韩庄、歙县展开追击。3月20日,日军谷支队攻占歙县,尝到甜头的日军继续咄咄逼人,给李宗仁制造了围歼此敌的机会。
为了给歼敌创造机会,李宗仁立即命令孙连仲第二军迅速开到台儿庄附近的运河南岸,池凤城第三十一师进入台儿庄保护
3月22日,唐率领第20军司令部和第52军前往保护太枣支线。路过台儿庄时,池凤城问起了唐。当池凤城问唐20军团什么时候能向南面的日军进攻时,唐回答说,只要枪声一响,我们就立即返回,31师坚持三天就够了。
离开台儿庄后,唐立即安排部队实施歼敌计划。唐命令的第52军攻打歙县,第85军攻打枣庄。唐s的策略其实有他自己的盘算。52军和85军虽然都是精锐,但都是自己的旧书。但是,要仔细区分,85军才是在感情上把他们带大的人。于是,唐调52军攻歙县,日军主力据守,85军则被牵制掩护在枣庄附近。
3月22日,日军塞古支队沿太枣支线入侵台儿庄,台儿庄战役打响。赤峰领兵至台儿庄,战斗激烈。唐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的消息,但他没有师立即命令五十二军、八十五军向歙县、枣庄之敌进攻,配合台儿庄。而是发电报给李宗仁,声称情况有变,决定改变原定作战计划。
3月24日凌晨,唐命令前线的第52军掉头向北,冒着大雨拐进枣庄以北的鸽子窝和郭一带,然后命令第85军前来接应。两军合并后,唐率领第20军团进入枣庄以东、以北的山区,隐蔽起来。
唐没有按原定计划进攻,理由是在郭发生了战斗。52军确实在郭里集与日军有过一战,但全军没有被日军挡住,无法如唐所说推进。当时,郭的日军并不多。郭战役后,五十二军军长关请求唐令八十五军配合进攻日军益州支队主力,唐也拒绝了。
此时日军主力已被孙连仲部吸引到台儿庄正面。此时,如果唐部以少量兵力牵制枣庄之敌,亲自率领二十军主力南下,迅速与孙连仲部会合,围歼日军主力,将是十分有利的。不,它集中主力歼灭枣庄日军,然后南侵救孙连仲,不失为良策。不过,唐并没有两个方案都不选,选了第三个,就是两军对折,躲在山里。
3月26日下午,关派参谋长姚和第25师参谋长秦宜智到抱犊崮山区找唐,请示作战计划和命令。姚告诉唐和等人,日军攻占了台儿庄。看来台儿庄可以如果守不住,日军可能会提前突破运河南下。唐最担心的是,一旦日军突破运河南下,第20军将成为日军的首要目标。他最担心这个问题。
3月27日,台儿庄战役已经到了第5天。在这五天里,唐既没有进攻枣庄,也没有进攻歙县,更没有进攻南下前后的台儿庄之敌。20军团的6万多精锐全部闲置在枣庄以北的山区,原地不动,无处藏身。
孙连仲等。能不等援军到来,日军却入侵了台儿庄。李宗仁只好改变策略,先调动主力围歼台儿庄前敌,再解决枣庄、歙县之敌。李宗仁亲自给唐发电报,要他火速派兵从北向南进儿庄之敌,绝不能有闪失。
接到电报后,唐命令关、于9时向台儿庄之敌发起进攻27号晚上的钟。然而,唐又食言了。他认为日军主力仍在陵县徘徊,于是命令第85军全部留守I
在10o3月28日晚钟,台儿庄守军苦战6天6夜,不见半个援军。第四次,李宗仁发电报给唐,请他迅速前来援助。李宗仁在电报中言辞激烈。于是在29日下午,便命唐的第20军团向歙县东南进军。
29日下午,进儿庄的日军增至16000余人。台儿庄守军期待援军,战场形势万分危急。不过,唐s的行动依然缓慢,直到30日凌晨,52军主力才到达台儿庄以北25公里的兰陵镇。
4月3日,各部向日军发起了总攻,但唐仍迟迟未参战。只有52军在牛庄消灭了180名日军,没有大动作。4月5日,江亲自给唐发了一份电报。蒋对唐率领的第20军在台儿庄打了半个多月很不满意。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受到军法的惩罚。
唐直到现在他都不担心,所以他亲自去前线监督战争。第20军团各部也迅速行动。日军濑户谷支队和坂本支队战败,被迫放弃阵地,向北逃窜。4月7日,台儿庄日军全军覆没,台儿庄胜利完成。
台儿庄战役纪念碑
上世纪80年代,52军参谋长姚详细记录了唐台儿庄之战中的消极避战,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唐保持实力,消极避战的事实。李宗仁晚年的回忆录也记载了这件事。
从姚和李宗仁的回忆录来看,唐台儿庄之战中s的被动回避行为,并非杜撰或诬陷。
010年到1010年有冬天。台湾地区、香港、澳门虽然离赤道比较近,但一年四季分明。但与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相比,这三个地方的冬季气温更高。冬天,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温度都在零度左右,雪可以一年到头都不会被看见。在冬天,温暖如春是用来形容这三个地方的。所以冬天去台湾地区和港澳度假是明智之举。
地震原因
台湾是我国一个很有意思的省份,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各种体系,不过坦白说,台湾人不是外人,我的同事里也有好多台湾人,他们除了抠门啰嗦以外,没什么不好的。如果真要去的话,找一个当地向导,一定要戴上耳机,他可能真的真的真的很龟毛………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地震灾害原因与防治对策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 (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 (例如,陨石撞击)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变动 (构造性地震) 为主 。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 (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弹性波 (elastic waves) ,我们称之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断层可分那些类别?
比较断层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地层形状可分四种:
(1)钝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2)锐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3)向右移动之右移断层。
(4)向左移动之左移断层。
何谓震源与震央?
(1)震源 (hypocenter) :地震错动的起始点。
(2)震央 ( epicenter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何谓浅层地震、深层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称为深层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谓地震序列?
先后排列,即为地震序列。而所谓同一系列之地震,系指发生位置邻近,时间上连结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余 震 ;其定义又分别如下:
(1)前震 ( Fore-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于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之。唯有时前震为时甚短,且不显著。
(2)主震 (Main-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规模最大者称为主震 若最大者有两个,则先发生者称为主震。
(3)余震 (After-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传播路径可分为两大类:
一、体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内部传播,依波动性贸之下 同又分为:
(1)P波 (纵波或压缩波) :性质与音波相似,质点运动和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横波或剪力波) :质点运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产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动,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ave) :沿地球表层或地球内部界面传播,主要可分为:
(1)洛夫波 (Love wave) :质点沿着水平面产生和波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2)雷利波 (Rayleigh wave) :质点在平行于震波传播的垂直面上,沿着椭圆形轨迹震动。
如
何谓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说明目前发生在地球上层的构造及解释 地震发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为冷而硬的可移动之岩石,称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约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asthenosphere)为黏度高的液体物质所组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念是将岩石圈分成数个接近刚性之板块,包括较大的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和数个较小之板块 (见附图),板块受到张力、压力、重力及地函对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块之间每年以数公分的相对速度缓慢移动,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运动便由于相邻板块之互相作用而发生。
板块交界处主要有三种型态,
(1)分离板块交界处 ( divergent boundaries ),代表地壳引伸拉裂的现象,在中洋脊 (mid一oceanridge) 处相邻的两板块互相分离,而产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来自地函的上部,系经熔融作用而产生。地壳在这里由于张力作用向两侧扩张延伸,沿着发散交界处常有地震发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内。
(2)聚合板块交界处 ( convergent boundaries) ,在这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较 重者插入较轻者之下方 (约以30~45之倾角) ,使者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这插入的部分叫隐没带(subduction zone) 。由于两板块间的相互磨擦,所以沿着隐没带可以不断地发生地震良而造成一地震带,其震源深度可从很浅到大约七百公里左右。台湾花莲附近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聚合板块交界处所以地震非常频繁。
(3)守恒板块交界处 ( conservative boundaries) ,不产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邻两板块彼此横向移动磨擦,而产生震源深度较浅之地震。台东纵谷断层即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守恒板块交界处。
地震预测有那些方法?
虽然人们至今对于地震发生的机制 (mechanism) 还没有澈底了解,地震预测理论也还没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许多尝试性的地震预测研究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测地法(2)验潮,(3)地壳变动的连续观测,(4)地震活动,(5)地震波速度,(6)地磁及地电流,(7)活勘层及褶曲,(8)岩石破坏实验和地壳热流量的测定,(9)其它。
兹选择介绍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测地法 ( geodesic metbod ):
根据过去许多纪录,在大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变动,而有时会发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测量地壳变动情形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是可以预测将否有大地震发生。例如公元一八六四年 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地震前有地盘下沈现象,因当地经常从事测量调查工作,故发现地震发生之前确有前兆现象可寻。
此外,地壳发生变动的面积会随地震规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说地壳发生异常变动的范围越广,可能发生地震的规模也越大。
地震是否可控制?
世界各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的地区,凛于震灾损失的严重,无下加强对地震的研究。首先希望能够发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正如现在的天气预报一样,在地震未发生之前,通知将要发生地震地区的民众,可以从容脱离震区趋吉避凶。
不过,无论地震预测是否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地震的发生却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更进一步地使一场将要发生的地震消弭于无形,或者是使将要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减少威力变成一场中度地震或微小地震,这也并非绝不可能。
经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已建立一种称为「板块地壳结构」的新理论,那些地壳里下同结构的板块,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挤,其压力与日俱增,到了某一时刻无法负荷时,便迸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震动。
所以科学家们便想,如何在地壳应力渐增至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用某一种方法去消除其应力,或者以人为方式制造一些小地震,引导地壳的应力以发生小地震的方式发散掉
一、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是曲江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1973年2月四川甘孜、炉霍地震(7.9级),是鲜水河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并在地震后在地面形成一条走向NW310°、长100多km的地裂缝。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地震也都属于构造地震。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8.3级)与圣安德列斯大断裂活动有关。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8.3级)与穿过相模湾的NW-SE向的断裂活动有关。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智利发生一系列强震(3次8级以上的地震,10余次7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南北长达1400km的秘鲁海沟断裂带上。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这个问题是地震预报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仍在继续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互相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从已发生的地震来看,它的发生跟已经存在的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有密切关系,许多强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这些边界实际上也是张性的、挤压性的或水平错开的一些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何以产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动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关的假说。
1.弹性回跳说 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是根据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发现圣安德列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总之,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产生的,来源于断层面。如图8-3,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B),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C),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地震就发生了。这一假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
2.蠕动说 蠕动又称潜移、潜动。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长期缓慢地向下移动,其移动体和基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并且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过渡关系,这种变形和移动称为蠕动。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人们发现建筑在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和活动断层本身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也有这种蠕动现象,即相对缓慢稳定的滑动。如在土耳其安卡拉以北110km处有一条安纳托里亚活动断层带,位于此断层带上的建筑物墙壁被发现有错断现象,其蠕动量每年约为2cm。也有人对中东一带发生地震以后的断层进行观测,发现有些地段伴有无震蠕动,其蠕动量每年约为1cm。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蠕动,还未十分清楚。有些实验表明,在高压低温,岩石孔隙度高(含水),含有软弱性矿物如白云石、方解石、蛇纹石等岩石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稳定蠕动。也有人认为在更高的围压或更高的温度下容易产生蠕动。
有一种现象逐渐为事实所证明,即岩层中长期蠕动的地段或在活动断层中蠕动占长期活动的百分比较高的地段,由于能量通过缓慢的蠕动而逐渐释放,反而很少发生强烈地震。在我国阿尔金山地区有规模很大的剪切断层,是正在活动的断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发现有蠕动现象,现代水系被切穿,位移明显,错距也很大,但是有史以来却少有地震记录,推测此断层的活动方式是以无震蠕动为主。
根据蠕动与地震大小关系的资料表明:蠕动占长期活动的50%以上的地段,最大地震只能为5级,而蠕动占长期活动的10%以下的地段,可能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
3.粘滑说 在地下较深的部位,断层两侧的岩石若要滑动必须克服强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盘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谁也动弹不了。但当应力积累到等于或大于摩擦力时,两盘岩石便发生突然滑动。通过突然滑动,能量释放出来,两盘又粘结不动,直到能量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下一次突然滑动。实验证明,物体在高压下的破坏形式,是沿着断裂面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断面发生断续的急跳滑动现象,经过多次应力降落,把积累的应变能释放出来,这种说法就叫粘滑说。
影响断层活动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温度,温度低于500℃,断层面两侧岩体易产生粘滑;温度高于500℃,则易产生蠕动和蠕变。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断层两侧岩石往往以粘滑为主;岩性柔软,则以蠕动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当然容易蠕动;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则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围压的大小也会影响断层的活动方式。如果断层两盘连续发生粘滑,便是地震频繁的时期。
实际上,同一活动断层在不同的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深度在4km以上为无震的稳定蠕动;4—12km则为伴随有地震的粘滑运动;12km以下(由于高温)又以稳定的蠕动为主。因此,圣安德列斯断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km。
4.相变说 有人认为深源地震是由于深部物质的相变过程引起的。地下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引起岩石的矿物晶体结构发生突然改变,导致岩石体积骤然收缩或膨胀,形成一个爆发式振动源,于是发生地震。此说未能从多方面给出具体论证,因而未能得到广泛流行。近年根据地震纵波在地下深部传播情况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样发生了断裂和错动,证明地震发生与断裂活动有关。同时,板块构造学说指出,当岩石圈板块向地下俯冲时,中、深源地震发生在向地幔消减的板块内部,而并非发生在地幔软流圈物质中,因此相变说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1.地震序列 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称为主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称为前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称为余震。
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发生。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粘滑开始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在地震现场,常可见到在破裂的地面上,又出现许多次一级裂隙,错杂其间,表明运动没有完全停止,直到使许多尚未破坏的地点彻底破坏,所剩余的应变能全部得到释放。这种情况类似压紧弹簧过程,当作用力消失后,所蓄位能即转化为动能反跳回来,恢复原来状态,但又难于一下复原,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颤动调整,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现象称为弹簧效应。岩石也是具有弹性的,所以也应有这种弹性效应。1920年宁夏(原甘肃)海原大地震,余震三年未消。其强度与频度时高时低,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衰减直到平静下来。
2.地震序列类型 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1)单发型地震 又称孤立型地震。这种地震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而且微弱,并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几乎全部通过主震释放出来。此类地震较少,1966年秋安徽定远地震、1967年3月山东临沂地震,均未观测到前震和余震,震级很小,只有4—4.5级。
(2)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主震震级特别突出,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无,但有很多余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发震前24小时内共发生了500多次前震,主震后又发生很多次余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则基本没有前震,但余震连续数年不断。
(3)震群型地震 由许多次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地震序列,没有突出的主震。此类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多而且较大,常成群出现,活动时间持续较长,衰减速度较慢,活动范围较大。如1966年邢台地震,从2月28日至3月22日,震级由3.6、4.6、5.3、6.8、6.8逐步升到7.2,发生大震。有时这种类型的地震是由两个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在一起形成的。
有时地震序列比较复杂,仿佛是由若干单发型、主震型、震群型组合而成。如1971年8—9月四川省马边地震。
地震序列类型可能与岩石和构造的均匀程度及复杂性有关。据实验,当介质均匀,且介质内应力不集中时,主破裂前无小破裂,主破裂后也很少小破裂;当介质不均一且应力有一定的局部集中或高度集中时,主破裂前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或很多的小破裂。
研究地震序列类型,可以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活动的趋势。如1967年河间地震,当主震发生后,根据其前震少和震级小(2.3级),被判断为主震型地震,主震后不会有较大的余震。事实表明推断正确。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1—10km,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A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km,影响范围很小,称为B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4万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3.4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四、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1962年发生频繁的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如有活动断层、密集或交叉的断裂存在,或在升降差异运动的过渡部位等)下,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诱发地震。各种触发机理正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
营口人发现地震另有原因
“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活火山、死火山这是指火山活动的情况。有些火山爆发了一次后一直不爆发,这些火山就成了死活山。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