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东北三省为什么吉林最穷_东三省为什么吉林最穷

tamoadmin 2024-08-28 人已围观

简介1.东北和河南哪个更穷2.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来看:东北经济为何会衰落?因为气候?3.未来十年内,哪个省的经济发展最好?4.2022年东北三省最穷的乡镇是哪里东北原来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靠的是经济发展起来的,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因为地缘政治的因素,靠近苏联,又有日本原来的经营,基础相对较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重点转移到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为发展重点,出口导向性的产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

1.东北和河南哪个更穷

2.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来看:东北经济为何会衰落?因为气候?

3.未来十年内,哪个省的经济发展最好?

4.2022年东北三省最穷的乡镇是哪里

东北三省为什么吉林最穷_东三省为什么吉林最穷

东北原来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靠的是经济发展起来的,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因为地缘政治的因素,靠近苏联,又有日本原来的经营,基础相对较好。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重点转移到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为发展重点,出口导向性的产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没落了,大量企业倒闭,职工下岗。

东北和河南哪个更穷

都说东三省穷,我们富的时候可从没嫌弃过其他省也没有讽刺过其他省,到我们穷点了就总要遭到一群人的抨击谩骂,我们穷也没用你们救济吧,我们富的时候救济了外省多少人,我们东三省没有特别富的但绝对没有穷的需要救济的人,我们能吃饱穿暖,不需要那些煽情可怜,因为我感觉我们比大多数国人都强,最起码我们不会恶意攻击与我们无关的人和事,这就是素质气魄大度不计较,我个人认为东北人个性阳光,从不躲在阴暗角落指责谩骂别人,最起码敢作敢当的东北人还是比其他地区人的比例要高很多的

从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来看:东北经济为何会衰落?因为气候?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构成的区域。河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中部。

近年来,东北地区和河南省都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两地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地的比较不仅涉及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指标,还要考虑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东北和河南划分为“穷”或“不穷”的类别。

总之,东北和河南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不能简单地通过某些单一指标来评判它们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未来十年内,哪个省的经济发展最好?

首先声明我不是东北人。另外低气温发展好的国家城市有很多,很多说温度低发展不了的一般都没来过北方,你们以为北方冬天哆哆嗦嗦,实际上舒服的不行,真正打哆嗦的是南方长江流域。东北也不是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过的室外也不太冷,零下二十度比南方夏天40度舒服的多。

最服的就是你们这些东北被南方媒体洗脑的,东北发展慢的根本原因是国企改革太彻底,很多东北人被改的底朝天,生活一夜巨变。而且南方系基本都有很大政策扶持。就先不论土地广袤的黑龙江,起码北欧跟吉辽的冬季平均气温基本相差无几吧,沈阳长春冬季最冷的几天零下20来度就见底了,怎么可能东三省冬季平均气温冲30。大连北京也不是没去过,大连冬天表面气温不低但是风力极大,与东北内地的干冷相比体感根本差不多,甚至这种冷让内陆东北人有些不适应,至于北京去的第一年冬就赶上鹅毛大雪不说啥了,气候类型跟沈长一样,纬度跟吉北的长春只差了4度左右。

我当然同意东北先天气候跟南方不同,但是不认为气候是决定性因素。何况有些人总把黑龙江北部最冷的地区指代东北全境,黑龙江本来就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仓,而吉辽才是东北的工业重心,三个省份的战略作用就很不同。我不是说东三省也能像南方沿海这么发展,发展路径一定不同,但是不认为东北就不能二次上路,更不认为气候的问题是东北振兴的最大桎梏。你说东北冷,我们还说珠三角热呢,珠三角那纬度的世界上发达地区也不怎么多。

就算东北可能没法像南方那般腾飞式发展,但我认为同样有机会比现在发展状况得好得多,而不是因为气候问题直接锁死了这条路。东北和长三角、珠三角哪里条件一样?长三角地处中国海岸线正中,长江入海口,南北铁路中枢,江浙从唐朝就有扬一益二之称,不论做外贸还是扩大内需都很便利,而东北呢?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三面包围,这几个邻居不但穷,人还少。其实东北的发展是历史机遇,当年苏联和日本都急于在远东扩张。

重工业利润低。是高利润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已,脱离了舒适区,产生了差异,导致的失衡而已。和近代中国地位失常一样,东北的崛起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从陆权到海权,只能说东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东北是中国重工业的摇篮,有不少南方人认为是日本侵华之后留下的设备,其实不然,东北从清朝就开始发展重工业,民国时期张作霖为啥在军阀里实力最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因为处在东北,是对重工业最了解的军阀,日本占领东北之前奉军的兵工厂已经有能力小批量生产150mm重炮,重工实力不可谓不强劲。

建国初期东北的重工业基本被苏联搬空了,国家想发展离不开重工业,有东北这么一个有雄厚的重工业底子的地区不重启,难道要在南方轻工业发达的地区重启重工?老实说,建国初期南方玩不起重工业,虽然有几个点也多少有点重工的基础,可和东北比起来是在不值一提,而且缺乏,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方比不起,东北地区可以从煤到炼钢炉,从矿到冶炼,从钢坯到成品,一条线的产出重工产品,建国初期除了东北和河北还有哪能做到?想要东北成为中国的重工产地就必须要对东北进行投资,所以好多人都认为建国初期中国的重点投资是东北,其实不然重建重工和投资扶持听起来很像,但那不是一回事,就像做生意,没有空手套白狼的,想赚钱想拿货物,必须得先投资先买机器。

活跃在网上带节奏的两波人,一个是怨天尤人,怪别人,另一个就是东北发展慢就是东北人差劲,活该这样,对立挺久了,然而现实中,生活还在继续,有钱人,过的好的人依旧那么多,省会房价依旧是两口人努力能拥有的那种,几十年各种政策影响下,男女平等,社会陋习较某些地区强多了,与其怪怪社会,还不如提高自己,认清自己能力,沈阳国中势在必得,哈尔滨松北新区蒸蒸日上,长春工业转型有条不紊,大连阵痛也慢慢度过,不在东北生活的人乱黑东北我一直不理解,黑东北能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吗?

日本虽然展了东北工业,但苏联移走许多机械,为抢战东北才全面开发东北,建国后,156项很多项目落户东北,全国资金,人才,大学生抽调东北,掀开一五二五三五建设东北,其次受益者属武汉,中南几省中心地位没有广州,但武汉开发远早于东北,明清湖广省政经中心,长江下游汇转口岸,南北马帮货物货集散地,清未50年的对外海关中心。上海本来工业强劲,清未东亚城市之首,但因民国内战,腐败,在民国时代才全面滑,抗战工业破坏,建国后仅恢复清末水平,并未获得东北全面资金支持,并且一直是转移支付首位,至到二千年浦东大开发,都是送血。

东北向全国输血是和苏联闹翻了,无法守,向内地转移,名字叫大三线建设,全面复制东北,有川渝陕贵鄂几省受益,央企有二汽,二重,成飞等,兵工厂则数不胜数,重庆山沟里大把,二千年后往外迁,湖北的也一样。全国一把牌,到了85年左右全面终止,92年和东北一样工人只余下下岗了。03年西北大开发,06年东北振兴,国家注入资金,之后才发现全国轮一圈,中部塌陷。现在各地发展不错,除了西北实在无法,东北有基础但无人口,无地利,到目前为至发展并不好,除了劣势,优势极大,有大连海港,但经济突不出来,自身也有问题呀。

江西山区吧,我们二百多人小企业,县长一年来两次,对口局长长年入住,年底请吃饭,东北莫讲吸血了,江浙全国上千年吸他们血,越吸越富,浙江企业大多本地人,广东大多港台外资外地人开,这就是江浙人自强的祖上本事。新中国一穷二白,前40年搞经济是举全国之力发展工业解决生存问题,先让国家?活?下来,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入侵而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大家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与共,努力保住老一辈的革命成果,这没有问题。

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要解决发展问题,原本的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再适用,所以国企下岗改制是经济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让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这也没有问题。

但有些人先富起来之后却玩起了西方资产阶级私有化那一套,不愿意带动后富了,甚至觉得别人领养老金都是拖累,这就有问题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富了发达了,钱和事业都是自己凭本事赚的,跟别人无关,这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就像中国没有,只有带有性质的犯罪组织一样,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只有民营企业家,没有资本家,宪法规定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也就是说个人用于事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和都是国家的,而不是私人所有。

如果没有前人为了共同的事业不计得失的奉献,哪有后来的工业基础和稳定的营商环境,没有一个好的大环境,个人哪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赚那么多钱,所以他的一切其实都国家和人民给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是在前人铺好的?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的,让他反哺?铺路?的人民是合情合理的,当初东北支援和反哺全国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南方沿海城市的企业能够安全稳定的发展经济,也是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各个地区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各不相同,有的是?前沿阵地?,有的是?战略腹地?,有的是?后勤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在?强敌环伺?的国际社会立足发展的基础,缺一不可,没有孰强孰弱,都很重要,不能因为谁发展的好,就抛弃发展差的地区,甚至觉得别人的养老金是多余的。

2022年东北三省最穷的乡镇是哪里

未来10年内,哪个省的经济发展最好?

中国地大物博,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所以中国也赢得了世界发动机之称。在“世界发动机”的光环加持下,很多个省份的经济都会迎来展。基于此,在以下我们的介绍时,将会对未来10年内中国发展较好的省份进行分区域介绍,这样也会更客观与清晰。

一. 东北地区东北一般指的就是东三省,包括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东北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当属辽宁省了。2019年东三省的GDP排名中,辽宁GDP为24909亿元,全国排名第15位;黑龙江为13612亿元,全国排名24位;而吉林为11726亿元,全国排名26位。

2020年的东三省的排名如下:辽宁25115亿元,全国排名第16位;黑龙江为13698.5亿元,全国排名25位;吉林为12311亿元,全国排名26位。

从以上数据来看,辽宁省是东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GDP规模已达到其他两省的总和。但从全国排名来看,原来被誉为我们重工业基地的东三省,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不是太好,而且越来越呈现下滑趋势。未来来看,东三省受人口数量及其他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不容乐观。

二.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西北地区的情况其实不用多说,大家一看就知道经济发展的最好当然非陕西省莫属,这里也不多费笔墨了。但陕西限于地理位置,及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未来发展空间不大。

三.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贵两省及西藏自治区四川及重庆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非常优秀,其中2020年四川省的GDP位于全国第6,达48000亿元,已经半只脚踏进5亿元的门槛。而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于前列,但因为重庆面积较大,其实相当于一个省的规模,所以GDP的含金量并不算高。但会受直辖市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加持,所以个人是看好重庆发展的。

云贵及西藏虽然GDP排名不高,但因为原来的基础较弱,近几年根据自身条件并不断发力,经济增速却位于全国前列,发展后劲十足。

四.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山西、山东及内蒙古四省。北京作为首都,四大一线城市中首位,经济发展一直非常好;天津作为北京门户的直辖市,近几年经济发展呈现下滑趋势,后期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河北的地理区位不好,与两大直辖市的距离太近,在北京的虹吸效应影响下,虽然想做大做强,但却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内蒙古位置作为中国的北方大门,地理位置欠佳,在经济发展上也显得有心无力。

五.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六省一市,其中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被称为长三角城市群上海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而江苏更是全国唯一的13个地级市全部位列百强的省份。此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所以产生的明星城市众多。未来10年,我认为江苏与浙江应当是此区域的龙头省份,江苏工业基础好,底子厚,发展空间巨大;而新兴的浙江背靠长三角城市群,在杭州及宁波的带动下,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估量。

六. 华中地区。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河南、湖南三省。从GDP总量上来看,河南首屈一指,2020年GDP达55000亿元,排名全国第五;湖北因受去年的疫情影响严重,全年GDP总量不升反降,但从交通、科教、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再加上中央的政策扶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湖南一心向南,但却不受南方重视,再加上长沙的国家中心城市未能如愿,未来发展可能会因此受限。在华中地区,还需格外努力。因此,华中三省中个人最看好河南、湖北。

七.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珠三角城市群的所在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地区。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2020年GDP总量突破10亿,相当于一个俄罗期的GDP规模,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但广东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南北分化严重。广州、佛山两城已融城,经济发展相当成熟,个人认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经济会显现疲软状态,但在未来10年,广东交继续引跑GDP。深圳太小,受限于面积问题,已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最大瓶颈。港澳面积太小,发展空间受限,在此略过不题。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这是个多选题。综合以上分析,个人认为,以下省份就当在未来10年内的经济发展引领风骚:

西南:四川、重庆

华北:北京

华东:江苏、浙江、安徽

华中:河南、湖北

华南:广东

以上只是片面分析,有不当之处,欢迎评论指正,谢谢!

靖宇县。靖宇县是吉林省白山市下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白山市北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左岸。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6°30′~127°16′、北纬42°06′~42°48′之间。东临抚松县,南接江源区,西靠辉南县,北连桦甸市。2022年东北三省最穷的乡镇是靖宇县。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只是东北地区其中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总称,其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