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上海天气数据_上海天气统计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上海的夏天很热吗?一入三伏,烈日骄阳高高挂起,热浪伴随盛夏一同席卷而来,而今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热一些。街道上行人掺杂着苦闷汗水,闷热气息不断蒸腾。低沉的云、斜斜的树影成为了短暂的庇护所,就连知了都对吟唱变得兴致缺缺。据报道,由于副热带高压增强所带来的影响,已有多地陷入高温环境。往年中的夏季,温度到达三十几度就已经暑气逼人,而近几年来气温持续上升,四十度的高温更是屡见不鲜。这几天有上海的苹果用户发

1.上海的夏天很热吗?

上海天气数据_上海天气统计

一入三伏,烈日骄阳高高挂起,热浪伴随盛夏一同席卷而来,而今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热一些。街道上行人掺杂着苦闷汗水,闷热气息不断蒸腾。低沉的云、斜斜的树影成为了短暂的庇护所,就连知了都对吟唱变得兴致缺缺。据报道,由于副热带高压增强所带来的影响,已有多地陷入高温环境。往年中的夏季,温度到达三十几度就已经暑气逼人,而近几年来气温持续上升,四十度的高温更是屡见不鲜。

这几天有上海的苹果用户发现,iPhone自带的天气应用显示最高气温几乎要到达50°C,温度直接狂飙爆表,普陀区49℃、静安区47℃等超高气温比比皆是。此时的上海更像是一个熔炉,似乎不被蒸发就要被融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上海市气象局官方微博"上海市天气"对于网友反馈近50°C的高温作出了相关回应。

官方在回应中称,“许多网友问手机自带软件的气温问题。我们服务中提供的气温数据是由标准气象观测站依据统一技术标准测得的大气本底温度,而一些手机软件自带的天气APP,没有使用实际观测数据,而是使用了其他数据和手段进行的估算。简单说就是我们有实际的观测点数据,他们没有!”大气本底温度是在排除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影响下的温度,可通过“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中,百叶箱须设在距离地面1.5米的开阔草坪上,周围不能有遮挡风与阳光的建筑或是树木等存在。在国际标准下,所测得数据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气象局能够获取对应地区实际的气温数据,而iPhone的天气数据源来自美国的TWC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应用中显示的一些国内地区气温需要通过卫星数据反演、差值等一些技术手段估测而来,而非实地观测,因此难免出现误差。首先,此事为假。昨天上海的气温,压根就没有到过 49 度。根据上海预警发布的数据,昨天国家级测站的最高温是徐家汇的 40.2 度,算上各个区中的加密观测站的数据也就 42.4 度,而且该站对高温观测的准确度是存疑的。那么如何避免这种乌龙事件呢?上海其实有多个气象信息公开平台,例如“上海预警发布”公众号,可以展示上海的气温、风向、降水等的拼图。

问题在于,苹果手机上显示的气温来源于何处?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回应,一些手机软件自带的天气APP,没有使用实际观测数据,而是使用了其他数据和手段进行的估算。我个人姑且认为,其使用了酷热指数或者其他的体感温度Q计算方式进行了气温的估算,而非实际的使用上海任意一个观测站的气温。实际上,40摄氏度配合40%的相对湿度,其计算出的酷热指数就正好是48度。

如果配合上风等其他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加以估测,其算出49,50度似乎也是正常的。当然肯定是有很多人相信这个数据的。这是因为昨天的上海阳光非常明媚,大气通透度极高,这使得太阳辐射。比较强,人的皮肤接收到太阳辐射也较多,从而有一种加热,被炙烤的感觉,而配合上一定的大气湿度,使得人体想要排热但是汗液又无法快速蒸发,这使得体感变得极为闷热,特别是若在城区,风力还小的时候,体感温度会更上一层楼。

还有一些人说自己踩在地面上感觉脚底都在发烫,这种指的是“地温”,也就是地面温度。由于城市的道路大多是黑色的柏油道路,其吸热效果非常强,而在其中的传热又不是那么快,在被太阳辐射连续地加热下,其温度达到非常高的值,例如60度,是有可能的。

但是毕竟气象观测是有一定要求的,是在离地1.5米的通风百叶窗中进行观测,且下垫面要求是被打理好的草坪。这个气温实际上确实不一定能反映出真实的体感,因此一定程度上将体感温度纳人停工停产等的指标中是有必要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这次高温过程会持续多久?副热带高压。牢牢地掌控着热带的洋面,台风难以生成并且移动向华东一带;中纬度。的陆高强度也较强,副高和陆高。可以继续保持“强强联手”的态势,而高纬度。的形式非常稳定,暂时不会出现环流的突然转折。这样一来,这个高温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个至少十天。因此,防暑降温。工作还是必不可少的。

49肯定是假的,我最高显示是44。我们楼顶设备测温装置显示是41。至于很多人质疑官方数据准确性,没必要。这个天,但凡有点脑子,室外工程基本都停了。能开工的也就是重大市政工程。至于各种高温补贴,单位给不给福利之类,又不是天气说了算。40度不给的,49度肯定也不会给。你们想多了。不会的,上海气象温度不可能这么高,但地面温度或体表温度会有这么高的。

经典科普工作,很多坐办公室是不是脑子坐坏了,气温高低自己感觉不到吗?去户外工作一圈看看好不好?我在上海苏州这两地没有10年也有8年了,我是做工地的,能感觉的出来,今年气温确实比往年高得多,不要说什么体感气温高之类的屁话,说的以前没有体感气温一样。今年气温确实高的可怕,就连我楼下工人老哥,宁愿打牌也不出工。气温是不是高,自己下楼走一圈跟往年比比就知道了。

上海的夏天很热吗?

1956年8月2日出现了近五十年来影响上海最强的台风,上海最大风速30米/秒、极大风速34米/秒。强风将徐家汇天主教堂尖顶重达4百公斤的十字架吹折倒挂。这次台风造成倒损房屋4万多间、行道树1万多棵,死亡9人,伤100多人。郊县作物近30万亩受损。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两个高潮的增水超过1米。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高潮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高潮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由于资料太多,无法完全提供。

预防建议:

1.水利部门在台风来临前要检查水库、水塘、围堤等水利设施进行检查。

2.城市内河管理处应腾出足够的水位,防止内河水暴涨,漫上河堤。

3.高水位运行的水库,应按讯控水位严格控制调度。

4.低洼地带要做好防范措施。

5.市政部门应清除排水口,窨井口的垃圾,以便让雨水更好地流进。

6.政府要撤离沿海鱼排养殖人员,让出海船只回港避风。

7.气象部门要及时更新台风情况,通报给市民。

上海夏天的天气是在6月中旬以后进入黄梅天,那时是很闷热,低气压和多雨,容易霉变。到了7月上中旬出梅,进入高温气候,那时会连续的高温。

根据上海市徐家汇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资料,上海市高温(日最高气温≥35.0℃),2017年7月份23天,8月份11天。其中7月21日的最高温度是40.9℃。还请注意,这是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实际人身的体感是热得发烫。

所以,上海的热天真的很热!